高柏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今天首先为大家大致介绍“一带一路”宏观背景,过去我在国内和国外讲的时候主要以一带一路作为整体来讲,而这次我们研讨会是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为主题。我讲的时候仍然会以宏观的背景为主最后落到哈萨克斯坦上。
首先讲一下美国的“重返亚太”和中国的应对。 “一带一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对美国重返亚太和TTIP的应对。 “一带一路”有三个战略目标:第一是实现中国路权对美国海权的对冲,第二是为中国提供一个变成世界大国具体的途径,第三个是当英国脱离欧盟导致全球化会发生逆转成为可能时提供一个应对的措施。 美国公众现在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也由过去一直支持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向孤立主义倾向转变, 这就是为什么Trump能在此次总统大选中打败了所有共和党其他候选人,变成了共和党内提名人的重要原因。讲完这些我们再来看哈萨克斯坦, 会具体涉及到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加深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们首先应该理解美国21世纪的大战略。从地图上看,大西洋的两个部分是北约东扩和TTIP,太平洋的两个部分是重返亚太——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美国60%的海军力量布置在亚太地区——和TTP,而中间的就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基本上美国21世纪的大战略就是以这样的态势呈现。从在地图上来看非常清楚明显。北约东扩实际上是这次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后果,而TTIP正在谈。TTIP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TTIP能不能谈成呢?过去的两个夏天我是在德国度过。据大部分德国人看来:从纯粹业务的角度上讲,TTIP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斯诺登的问题出来以后,欧洲人对美国人尤其在IT和互联网的信息方面防备心很重,能否签订还不确定。 现在由于英国退离了欧盟,那么在欧洲很可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据报道现在有7个国家,将会讨论是不是要脱离欧盟的公投,所以欧洲的未来现在变得十分不明确。 这两边扩展的直接后果是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而大家通过这几年美国关于伊朗核协定的立场,对巴以问题的立场,以及对叙利亚危机的政策,可以看出美国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但后来证明收缩不是那么容易。
即使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之前,美国的战略调整已经在欧洲地区和中东地区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叙利亚危机。 叙利亚危机实际上不仅导致了后来伊斯兰国的崛起,也成为后来欧洲难民危机重要的导火索。伊斯兰国的崛起实际上起源于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它得以迅速地发展, 声势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很有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乌克兰危机代表什么?北约东扩从欧洲方向给俄罗斯增加了极大的压力,而乌克兰想跟欧洲建立特殊关系,这在俄罗斯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收回了1954年送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 这直接导致了西方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打击特别大。西方的经济制裁导致了俄罗斯向东看政策的大幅加速。 这对整个国际格局具有巨大的影响。近日普京总统访华,两国政府签订重要的文件,海内外评价不一。总体来说,可以看出中俄现在联手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实现所谓的再平衡。
美国重返亚太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很清楚, 这个举动大幅度增加了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当美国要重返亚太,其他的国家也要重返。澳大利亚要回来,印度也跟着要掺合南海问题,俄罗斯也加强在太平洋方面的卷入,再加上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之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在亚太方面面临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作为直接后果,中国跟邻国的领海之争,尤其是南海问题,变成矛盾的焦点。现在大家每天从媒体可以了解到,南海问题实际上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整个国际关系的巨大障碍。
TPP对中国的威胁就是可能把中国排除在未来的自由贸易协定之外。美国政府的官方说辞是日后会再邀请中国加入。而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当中国符合了美国制定好的标准才允许加入。TPP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威胁,这是需要学者做很多研究的。无论如何,至少在国内和国际上,很多人认为TPP对中国是一个威胁。
此外重返亚太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导致了伊斯兰国的崛起,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蔓延对中国西部实际上也造成了巨大威胁。 中国的战略回应就是在亚太方面除了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外,还有所谓的“10+6”-即中日韩澳新印,再加上东盟十国。而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概念实际上应该涵盖的不仅仅是欧亚大陆,也包括非洲的北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是从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应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在历史上也存在过。在西方的学术界,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要比研究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多。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国的“一带一路”实际上是地缘经济战略,而不是地缘政治战略。国内的学术界在去年这时候曾经有过一段争论:“一带一路”到底是战略还是倡议?现在结论已经很清楚了,写在中央文件里,一带一路就是战略,是一个经济战略。中央文件里没提到地缘经济这一词,而我一直在使用地缘经济的概念。地缘经济这个概念跟地缘政治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它们的基本假设是不一样的, 地缘政治的基本假设是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它以一种零和博弈的观点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而地缘经济的基本假设则是国与国的利益之间可以是重叠的,它以中国人常讲的双赢观点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问题,中国的十几个邻国如果跟外部势力结合起来,每个邻国都可以对中国构成极大的威胁;而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这十几个邻国都可能变成我们进行经济合作的伙伴。只要把市场越做越大,每个国家在其中的机会都会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在本质上是一个地缘经济的战略,只不过我们可以使用地缘经济的战略来实现地缘政治的目标。
下面谈一带一路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即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实施变成世界的主要大国。如果谈及美国霸权,除了军事这方面以外,实际上还有其他三个方面:第一美元作为国际上的关键货币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流动性的主要提供国确保了美国在国际金融秩序里的地位;第二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多边国际组织以及与盟友之间的条约获得国际上的政治支持;第三美国的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明白了美国霸权的这三个重要支柱,我们再来看一看“一带一路“能为中国在这三方面做些什么。“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实现大国梦在于,第一中国已经通过建立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开始扮演世界经济主要的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融资。这必然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里的地位。第二通过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已经开始跟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大国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如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这次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与俄国推动的欧亚经济同盟之间的对接,以及中国与阿拉伯半岛国家之间的协商机制,与东盟之间的协商机制等等。中国已经在切实地发展和所谓发展中大国以及发展中小国之间各个层次的合作关系。
最后再回到经贸大学国际投资战略中心的专业领域,“一带一路”从实质上迅速地扩大了中国的海外投资。 中国已经到了建立自己全球生产链条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独特优势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中国可以真正建立自己的全球生产体制,那么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就会进一步增加。
以上这三个方面就是我在2011年的文章里提出的中国通过推动向西开放和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战略变成世界主要大国的必由之路。
下面谈一带一路的第三个战略目标,即在后全球化的时代继续推动自由贸易,避免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流。 我的一个新观点是世界现在正是处于两个历史长周期逆转的阶段:第一个是全球化发生逆转,各国的政策范式正在由过去三、四十年的释放市场力量向保护社会转变;第二个是发达国家公众对国际秩序的态度正在由过去支持自由主义和干预他国事物向孤立主义转变。 全球化逆转的趋势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英国这次脱离欧盟,在很多程度上会影响美国大选的选情, 加强Trump在选举中的地位。一旦美国转向了孤立主义,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就会进入一个动荡期。当下西方的公众情绪基本上跟20世纪20-30年代特别相象, 它有两大特征: 第一反自由贸易,第二反移民。
Princeton大学历史系Harold James教授曾经专门研究上次全球化逆转的过程。他指出,十分强烈的反自由贸易和反移民倾向是上次逆转主要的风向标,而这两个风向标在美国这次大选中已经全部出现。 现在欧洲的主要政治议题也都跟这两个议题有关。从这两方面看,全球化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期。
打开地图往西看一带一路向西去面临的就是两个地缘板块:一个是俄国和前苏联的势力范围, 另一个就是伊斯兰世界。在中亚地区这两者重叠,即是伊斯兰世界,又属于前苏联。所以基本上要想理解“一带一路”,必须要先理解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地与伊斯兰世界打交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中国原油进口的比例看,中国对中东地区和中亚地区的依赖程度占进口比重的70%左右,伊斯兰世界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美国来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只有17%左右。美国之所以想在中东地区进行战略收缩,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现在页岩气又被开发出来,对中东的能源依赖进一步下降。中国为了对冲美国在亚太方向的战略压力推行“一带一路”往西走,这样做的一个着眼点是把各个主要行为主体的战略注意力重新引回到中东。 不难看出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二届政权上任,加大了对中东注意力的投入,这样就有助于减缓中国在亚太方向的战略压力。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图1)
下面我着重谈一下为什么推动一带一路是应对全球化逆转的重要措施。 目前的全球化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逆转的趋势也首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全球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逆转,一带一路能不能起到代替的作用?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体量到底有多大。先看一下欧亚大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什么?
图1为整个欧亚大陆铁路网,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的铁路建设方面在19世纪就已经完成。而其他部分尤其是跟中国西部,还是一个空白。现在我们实际上是要把整个欧亚大陆和横跨大陆的交通基础设施联起来。现在经过哈萨克斯坦已经有几条路在运行,通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 再去欧洲的中欧班列的很多线路都已经在正式地运转。正在计划中的中老铁路,中泰、中马和中新的高铁以及泛亚铁路也在进一步的建设期。伊朗尤其是在被解除了经济制裁以后,中国最近在伊朗进驻也很快。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图2)
一带一路可以应对全球化逆转的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它们涉及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量。
图2是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做出的一个著名的预测。这个预测是关于到2050年各世界主要经济体排序的变化。大家知道,七国集团是1973年为了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的衰退而成立的组织。它的成员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前七大经济体。根据高盛集团的预测,2050年的世界前七大经济体只有美国是现在的G7成员,剩下的六个是金砖四国,再加上墨西哥和印尼。当然,这只是预测,它并不能保证肯定发生。然而,作为一个长期趋势,在两个前提条件下,第一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第二全球化不逆转,有开放经济的人口大国肯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里的道理很简单:资本流动强调效率。如果进行全球配制的话,它肯定流向人口大国,因为人口多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低;只要人口大国的开放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接受外国投资的可能性就更大。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图3)
如果我们换一个表达方式,把上面的表做成图来表示,图3GDP蓝色代表2050年各国经济。根据高盛集团的预测,大致规模上可以看出,中国届时要超过美国一大半,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专家】《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图4)
图4为OECD2014年底做的预测。根据这个预测,到2060年,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的GDP之和就会超过OECD现有全体成员国GDP之和。当然,这也只是预测而已。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学的模型上推算得出,既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