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非常快速地准备了一个PPT,主要是挑明问题——内陆自贸试验区的关键任务是什么?现在我明确了,答案就是打破封闭,以扩大进口促进发展。这是我基本的定位的主题。
内陆地区的生长函数分析
怎么进行战略定位,我们需要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的内陆问题可能跟西部开发有相当大的关系,这是西部开发历史以来,我们党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效果好不好,可能学术界和历史学家都需要研究。内陆地区要发展,这里的生长函数,还取决于资本、劳动力还有其他的全要素,这个函数就决定了你发展中要素的因素。我们西部缺什么?资本缺,战略定位肯定要考虑到资本的因素。
第二个劳动力应该是不缺;第三个其他也就是全要素,全要素里可能是西部或内陆地区差距最大一块。首先内陆地区资本缺乏,全要素中没有距离的优势,由此导致它的知识和技能在市场、在这个体制环境、甚至在文化上也都居于劣势地位。关于内陆地区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
我把刚才的概念总结了一下:内陆地区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缺不缺开放我打个问号,我们必须在这里面做出选择,缺什么补哪个?哪个是现在的战略重点?现在我们的任何战略都是全干,“一带一路”什么都干,全部都包含进去了,重点突出在哪儿?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能要考虑内陆地区应该重点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选择的重点无非是放在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农业上。不同的地区可能有差异,北京可以是服务业,宁夏可能选服务业,但是像成都可能只有选制造业等等。
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产业
下面我举一些数据,来看我们怎么根据比较优势,来确定各个地方应该选什么样的产业。
今天来的四川的人比较多,所以我总结一下四川的特征,就是地大,人矮。这里不是说长得矮,而是说技能水平低、农业竞争力低,产业基本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层次。
我们看一下,这是人力资本的比例和人才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四川为例,每个人拥有的资本数量是2.17万元,和其他城市相比是低的,每公顷土地低技能的劳动力不多,0.29,中等技能0.60,高等技能更低,唯独人均土地面积挺大。所以我说地多,技能层次高的少,就是人矮。这个不能说是最终结论,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你的禀赋和优势到底在哪儿,缺陷到底在哪儿。
第二个通过比较农业,可以看到,四川农业的比较优势还不如北京,它的成本扣除了劳动生产力因素以后,要高于北京。说明它在能源方面有很多制约劳动力的东西。内陆地区相对来说都是传统产业比较有优势,这是四川传统产业的情况,跟其他城市比劣势并不是那么大。在高端制造业上,四川在汽车上还不能跟北京比,但是比广东强,铁路船舶航天航空成本尤其高,和北京一样。电气等等也不算低的,可能稍微有一点明显的优势就是计算机通讯。
所以第一个是产业选择,通过比较优势,刚才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因为测试时间比较短。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构建周边统一的大市场
第二个内陆地区之所以不发展,是由于它远离市场,不仅远离国际市场,而且还缺少一个周边统一的大市场。所以要想把它真正的优势发挥出来,就看能不能构建一个周边统一的大的国内市场而不是国际市场,它国际市场的优势是无法和沿海沿边地区竞争的,我们就不必讲了。
构建统一的市场也是测试市场一体化程度。成都重庆周边的一体化程度,不能说高也不能说低,因为我们国家价格的变化还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但是明显还是比较高于一体化程度的。这是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我们看物价指数,贵阳3.29,西安3.32,上海3.03,广东等等。通过这个来看,一体化程度是高还是低?这是另外一个方法。
从需求结构看开放程度
再一个我们看各省市的需求结构,也就是它的经济需求GDP里面,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还是省外。
我们看北京、广东几乎是一半一半的来自于省内和省外。我们看重庆,它这个比重小,而且来自国际市场需求尤其小。内陆地区基本上都呈现这样一个趋势。青海只有3.6来自于国外,而且省内需求是主要的,也说明它的一体化程度存在问题。
看产品的附加值,越是内陆地区的产品内部附加值就比较高,对省外的附加值相对要求就低,对国际市场的附加值要求更低。我们看甘肃省内的附加值是57.1%出口,只有5.5%是来自于省外,几乎全是自产自销,再加上国际上来的进口装备。青海0.4%是进口的,17.2%来自于省外,82.4%来自于省内。也就是说它基本生产的东西都是土特产品,而不是分工所产生的,说明在生产上不是一体化。内陆地区尤其低。
这是不同产品的省内和省外的附加值分大类。沿海城市更多的依赖省外和进口,说明开放度高,比如广东。但内陆地区,比如重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农民牧副业82.7%自己就可以完成了,出口的东西,食品72%都可以自己完成,而不需要其他人再帮忙。甘肃呈同样的特征。青海也一样,甚至更高,说明经济更加封闭。所以打破封闭是内陆地区实现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
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
归结出这些情况,其中讲两句,一是比较优势,一是能不能接近市场。
当前我们国家面对什么问题?也就是我们这个试验区要解决的当前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一个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GDP增长缓慢,出口负增长,贸易顺差。转型升级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能源供应安全存在着问题,环境存在着问题,中西部发展差距大。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有长期有短期的。但是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中西部发展的差距,我们要通过内陆试验区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保护的进口措施带来的问题
我们现在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我们的进口措施有很大关系。我们进口实施的高保护可以说是很多问题的来源。保护就会促进顺差,因为你不进口只出口,保护就导致产能过剩。保护就会导致竞争力不足,结果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都下降。保护创新就不足,仿冒就会盛行。所有的问题都和这个有关系。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建立独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因而在进口上实行进口,在出口上采用了战略性贸易。
传统的贸易区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通过优惠政策等等,那么目前这种改革,也基本上是零敲碎打,国家做的第一步是提高效率,进一步提升便利化,这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所以大家可以看一看美国的ASF经验。
内陆自贸区模式比较
内陆自贸区模式应该怎么选?是选出口导向加自由贸易港吗?我们国家一般都喜欢这个,只要免税,货币自由流动,这就是我要的,然后船一停,外国海员来了,开始买东西。我再搞点出口加工包装仓储等等。这样的模式适合港口城市。
内陆地区适合创新导向的,因为你没有地理上的优势,你只能想象东西,而且不受距离的制约,这个有没有人搞过,我没参与过任何关于内陆试验自贸区的会议,也没去问过,我不知道。
第三个选择就是进口导向加其他的方面。我为什么写一个LOW低呢?就是发展稍微落后了就可以采用这个模式,如果你发展比较先进,我建议你建立创新为导向的。现在我们国家建立的以上海为代表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是服务业和投资开放,里面的政策核心就是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这两项,其他都是辅助的,围绕这个而来的。
发展进口加工型试验区
选什么样的模式呢?我觉得我们要发展试验的是进口加工、实行中性政策的试验区。就是对我们试验区里出口到国内的、向国内销售的产品,实行减免税收,不减关税也可以,也可以提前减关税。如果是加工区,跟国家整体的关税保持一定时间上的协调,比如3月份开始实施内陆型,我先把关税减下来,然后年底国家的关税跟上,或者是削减其他方面的关税,增加消费税等等,使它形成竞争力。同样配合“一带一路”,也可以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实行关税上的优惠。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产能过剩必须加大国内市场的竞争,我们现在讲的供给侧,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当你产能过剩的时候一竞争就导致创新,所以竞争是创新的唯一来源,就是在经济箫条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经济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优胜劣汰。我一个学生在做研究,国际上高达50%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来自于优胜劣汰。不是在新的创新型投资、新的转型,而在于优胜劣汰。但是这个机制在我们国家不存在。如果我们这个加工区能够把更好的产品引进就可以促进优胜劣汰。这样我们的产能过剩就会达到一个高质量的标准。
当前适合引进外资。以国际上的趋势来看,当前引进外资都是市场来投资,不是投在中国从日本进口中间产品,然后再转投出口到美国,而是投在中国就在中国销售,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引进外资的能力。
同时可以加快内陆地区工业化进程。所以这是我的基本方案。我们要有其他配套改革来支撑这个,如果我们选择了制造业,我们就必须制定一个相配套的开放生产性服务业的方针。只有开放生态型的服务业,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外资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二要保证高端的加工存在必须加快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在竞争政策上必须大力推动,核心就是要统一国民待遇,减少垄断。政府要花钱去实现这些自由贸易,要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人才是关键,必须实行真正尊重人才的政策。
开放服务业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统一市场建设,提高政府效率,核心是降低政府规制负担。围绕这些我们应该展开工作。如果说你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服务业的,就应该考虑以下的因素来进行开放服务业。
第一考虑壁垒高的。哪些部门壁垒高了。
第二,这些壁垒对经济产生的效应是什么,也就是它是成本型还是租金型的,我们进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的时候开放服务业绝对没到这个层次;
第三,壁垒的承担者是谁?
第四,受壁垒影响规模的大和小;
其次壁垒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然后设计服务业的开放模式。
我进一步讲一下降低哪些政府的规制负担。方法模板是这样的,可以根据这个来修改成自己的。统一市场规则,怎么做?这是加拿大当时做的模板,我们可以参照,然后来构建统一的大市场。竞争政策怎么做?这是澳大利亚当初做的模板。这是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经贸大学60个老师给国家提的关于竞争政策改革的建议,营商环境,这是世行的模板。贸易便利化,这是我们给东盟做的模板。所以我觉得战略定位就是扩大进口,然后建立进口加工区域。